冒险的意义 - 为何选择开电动车长途跋涉?
今天上午从江苏淮安出发,经过450公里的风雨兼程,晚上入住济南,明天返京。在此程已经过去3000公里之后,在此程还剩下最后一段时,我想来谈一下自己为何选择电动车出行。也来谈谈此程经历对我的一些启发。
在我最初计划开电动车长途自驾时,所有的意见都是出奇的统一:你疯了?这不是去秦皇岛或者乌兰察布,这是去山东、江苏和浙江。这也不是简单的去陌生城市的超级充电站打卡,这是带着一家人,进行一次Freestyle的长途自驾游。如果中途无法充到电怎么办?总是充电浪费时间怎么办?没有Tesla的国标转换头怎么办?遇到沿途堵车、修路、绕路怎么办?看起来我有无数严肃和痛苦的问题,但是却缺少简单有效的答案。
的确有人开着Tesla从深圳到北京,或者从北京到海南,但是却鲜有人开着Tesla进行3000公里以上的自驾游。大穿越只要沿着Tesla超级充电站的位置依次打卡就行,但是一次Freestyle的自驾游要求的却是足够大的弹性和足够少的时间浪费。我能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?我能否减少家人因为等待充电而浪费的时间?这都是未解之谜。
在9月开始计划十一旅行的时候,我就不断的否定自己,肯定自己,又否定自己,又肯定自己。直到休假前最后一周,找朋友借到了还在测试期的国标转接头,才最终决定:开Tesla自驾游,确切的说,是带着父母和家人,来一次电动车的freestyle之旅。
出门第一天下午,老天就给我一记棒喝,这在「人在囧途之:尴尬的国标充电」中已经讲述过:午饭后到晚上这段400多公里的路程极为冒险。而一路上除了第一个服务区之外,其他服务区都没有充到电,我因此焦虑不安到极点。最后凭借在最后100多公里,以不高于80公里时速,跟在大货车后面龟速前行,才侥幸在剩余电量不足5%时抵达当晚入住的酒店——那里正好有Tesla超级充电站。
第二天从徐州到南京依然是跌宕起伏,一路上都在下雨,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雨很大,这造成了能耗的升高。而路上除了第一个服务区勉强充到几度电之外,再也没有成功的充到电。好不容易在剩余电量只够30公里时,抵达了南京的Tesla超充站。没想到,居然出现了怎么都无法充进电的问题。好在后来经过朋友指点,才通过重启Tesla系统解决问题。
晚上在南京酒店的浴缸里,我开始反思这两天的行程、高速服务区的充电问题和Tesla充电网络的问题。
我问自己:为何要来冒险?为何要带大家一起来冒险?为什么有那么多未知信息依然坚持按照原定计划出发?
这一天晚上我有两个重要的收获,第一:用国标转接头在高速服务区充电所碰到的大多数困难,可以通过重启Tesla系统来克服;第二:我突然顿悟了人类冒险的意义。
有关国标充电的具体体验和感悟,我会在其他文章中解释。而这一天我最重要的收获就是顿悟了「人类冒险的意义」。
视线回到第一天的出行,在连续三个服务区无法充电后,我问自己:「下一个服务区要不要试?」一次次的充电失败,让我几乎没有勇气再去充电桩操作一番,我打算暂且忘记国标充电桩,硬着头皮以龟速往前开。但是,当我突然想到,我可以把自己失败的教训,充电失败的服务站信息广而告之。如果这个服务区充电OK,我就告诉广大车友在这里充电OK;如果这个服务区无法充电,我就告诉广大车友这个服务区无法充电,请绕道。如果有这种信念,即使再试几个服务区,即使都无法充电,也对车友们有巨大的参考价值。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,我又做了2-3次「充电尝试」,均已失败告终。
第二天夜里,我突然想清楚:「人类为何要探险」这个深刻的话题。我们选择了未知,选择了不确定,选择了不时出现的焦虑,一方面满足了自己内心打破成规的欲望,更重要的是,我们每在陌生领域迈出的一小步,都在极大的扩展更多人对于电动汽车的认知。我们从自我满足出发,最终通过惠及更多的人,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自我满足。
一路上每到一个服务区充电时,总有三五个人围过来,围观Tesla充电,更围观电动车远行。而我也把自己此程的种种经历在Tesla车友会的微信群和自己的朋友圈做直播分享。后面还计划写更详细的总结贴,供车友日后参考。
上一次去乌兰察布看火山之后,有几个车友紧随我的步伐,沿着我的路线,抵达了内蒙的这个著名火山群。相信这次江浙沪和山东的自驾之旅,又会打开很多北京车友的世界,让大家认识到开Tesla这样的电动车做长途旅行也是完全可行的。
我也计划给Tesla官方写充电的经历与建议,还会去推动类似「百度地图」这样的工具为电动车出行做相应的改进。
我想,这就是我此行冒险开Tesla出来远行的意义。
愿我在未来有更多这样的「探险」。
参考文章:克服电动车「里程焦虑」的最佳方式
前一篇文章: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
原创100天100篇之49/100,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!
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,来小密圈(现已改名「知识星球」)谈吧。我已开通小密圈,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坚持。而小密圈里,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,同样积极,同样热情的朋友——我的读者们,过去的六个多月,我们成功在「小密圈」营造了一种不同于「微信朋友圈」的氛围。了解「小密圈」,请回复消息「小密圈」(非评论区)。